来源:转载 腾讯医典 | 发表时间:2022-04-08
每当说起癌症 因为我们还无法战胜它 所以总是充满恐惧与不安 如果能早点发现 或许会让它来临的脚步慢一些 癌前病变,给身体敲响的警钟 如果能在这个阶段正确认识、及早治疗 或许能让身体内的癌细胞无所遁形 这也是癌前病变提出来的意义 今天,我们以胃癌为例,来说说这事。 从正常胃黏膜到胃癌,会经历一个癌前病变的阶段[1,2]: 1971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胃癌前病变这个概念。 确定了几种相比正常组织,更具有潜在癌变风险的病理状态,包括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3]。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意味着是癌了吗? 能治愈吗? 癌症还有多久会来? 正常的胃黏膜,由上皮细胞和腺体组成,表层的上皮细胞可以分泌黏液,形成保护性屏障,下方的腺体分泌消化酶、胃酸等[4],用于消化食物。 当胃黏膜这块花圃遭遇幽门螺杆菌等“虫害”长期侵扰,局部炎症长时间得不到愈合,黏液层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5],这就是萎缩性病变。 就在胃黏膜元气大伤,守备空虚之际,有一群“杂草”蠢蠢欲动,他们是原本生长在肠道内的肠上皮细胞,却觊觎胃内“更优越”的环境。 而现在正是他们攻城掠地的大好时机,他们一拥而上,鸠占鹊巢,以肠腺取代了胃原本的腺体,这就是肠上皮化生[5]。 肠腺以不受控制的速度繁衍、生长。 花圃有限的空间内变得越来越拥挤,杂草长得东倒西歪,有的甚至出现了畸形生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异型增生,或叫做上皮内瘤变[5]。 如果异型增生进一步发展,细胞内部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具有无限制生长、侵袭性、转移性等特性的时候,就真正发展为癌[5]。 胃癌的早期具有很强的迷惑性,绝大多数胃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或只是无关痛痒的症状,比如腹部不适、反酸、食欲减退等等[6]。 大家不要觉得症状不严重就轻视它,即便身体没有出现任何症状,符合下面情况的朋友,也建议做一个胃癌筛查[7]: 1. 年龄≥40岁 2. 符合下列任意一条 ①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②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③ 之前患过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疾病 ④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⑤ 存在胃癌其他危险因素(如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1. 万恶之源,除“虫”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被它感染了,必须根除,不可大意! 除掉它,可减轻胃部炎症、胃萎缩情况有好转的可能; 阻断低级别胃上皮内瘤变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胃癌[1]。 <br style="margin:0px;padding:0px;outline:0px;max-width:100%;box-sizing:border-box;overflow-wr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