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医疗需求结构化治理发展路径
来源:转载医药云端工作室 | 发表时间:2022-10-28
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使得医疗健康的开支进一步扩大,其结构也将重新调整。
然而这一切,都依赖于经济社会的正增长,没有正增长,医保基金将难以为继,居民的日常医疗及康养行为都会更加保守。一句话:钱袋子决定药罐子,这是基本的底层逻辑。不能病、少病,增强保健和预防意识,是全社会和个人需要关注的话题。目前,慢病领域通过集采、基药制度,有效的降低药品价格并合理优先使用基药,将大大降低慢性病的医疗费用;肿瘤等恶性疾病也通过鼓励创新、加速审评审批及国家谈判、双通道等政策进一步提高药物可及性和经济性。与此同时,国家也抓住有利时机,相应地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做到药品降价,让患者获得实惠的同时,也让医务人员获得相对等的回报,从而做到基金、参保人员(患者)、医务人员都获得改革红利。然而,上述一系列动作看上去动静很大,但其实在医疗整体盘子占比并不大,以药品、高值耗材集采为例,尽管国采1-7批药品,耗材3批,据说节省费用2600多亿,但占整个药品耗材盘子不到15%;国谈创新药的占比不到5%。两者合计不到20%,更大的冰山需要改革继续撬动。而对于未来出现的老龄化浪潮,目前应对的措施还不是很多。首先,未来经济发展是最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增长是否可以支撑未来各项医疗卫生开支?基金筹资能力及对应的政策能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有限的基金盘子,如何高效利用?用在哪里?怎么使用?都将是未来的一大调整。从疾病的全病程管理来看,在上游,也就是科普和预防阶段增加投入是一个有效的手段,但这一投入因为不能进行量化评估,因此很难让考核方和公众看到成效。于是,在治疗端上控费就成为最容易出成果也看得到的手段。这一环节无非就是三点,一是降低药品及医疗服务价格,二是减少不必要的治疗,也就是抑制过渡医疗;第三是打击骗保、套保等违法行为。目前也就是朝这个方向努力。在进行、看得到、有成效。那么,能否将因此剩下的费用投入到需要长期护理、和高龄人群的医养项目呢?毕竟人口结构继续老龄化,这一快的需求是与日俱增的。然而,需求规需求,这一环节同样是难以量化,且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看似乎比起治疗端的成效并不显著,因而只能密切关注、持续投入,边探索边实践,这同样需要时间。此外,如果经济下行与人口老龄化持续,此中的缺口越来越大,恐怕仅在存量中进行结构调整还是远远不够的。基金筹资能力如何加强,也不是一个医保部门就能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