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安药业股份荣誉:

2016-5-17成功上市

库尔勒市创新型企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

第四届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

“全安” 第五届巴州知名商标

知识产权试点企业

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质证书

新疆药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门诊统筹下,零售市场何处去?

来源:转载 医药云端工作室    |   发表时间:2023-08-23

来源:第一药店财智

随着个账改革的正式落地,以老年慢病人群为代表的购药者消费心理出现转变,药店难以避免地面临客流下滑、销售额下降的难题。根据《2022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医保个账在药店的支出费用创历史新高,达到2484亿元,在药店的贡献占比超40%。

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医保局统计公报;中康CMH

但与此同时,各地医保局相继推进的“家庭共济”、“亲情账户”,一定程度缓解了个账改革给药店带来的冲击。而更为重要的是,2月份放开的药店纳入门诊统筹定点管理政策,迫使零售终端、药企不得不重新思考院外药品经营策略。


门诊统筹政策之下,药企、连锁在做什么?

门诊统筹政策出台已有半年,但绝大多数地方落地速度及执行力度均不如预期,处方流转仍阻碍重重。就现阶段而言,患者处方更多是由医院住院部向门诊转移,由等级医院向社区医院转移,而药店最终能承接多少,还得打个问号。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药品零售行业从业者而言,当下仍是观望、摸索阶段。但从长远来看,门诊统筹就像是个账关门后新开的一扇窗。从“一个账户”,到“六个钱包”,是医药云端创始人点苍鹤对本轮医保支付改革的高度概括。他表示,假定医药分开政策全面落地,门急诊全部剥离,理论上带来的增量市场可达到4000亿。

“医药零售企业从原本的‘三线部队’,进入了‘主力战场’,但是相关的落地细节没准备好,就显得有点‘扭扭捏捏’,这需要我们积极与医保部门沟通争取。”在刚刚结束的2023西普会上,来自零售及工业的代表就门诊统筹推进下的机遇与转型进行探讨。

从零售方的角度看,贵州一品药业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江表示,基于当下趋势,贵州一品正在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一是通过开设诊所,争取定点资质来缓解无处方来源问题,同时与当地医保局和医院协同,打通医院与互联网平台接口,推进处方流转;二是解决医保支付价问题,在“与医院同价”的政策要求下,不少药店实际经营中面临着多个商品负毛利问题,为减少亏损,当地医保局将处方流转平台与药店ERP系统打通,并要求定点药店将负毛利商品价格上报,探索按商品价格支付的模式。

总体而言,连锁药店需要通过实际行动和积极沟通,要“细水长流”,给医保部门安全感。而从工业方视角出发,往院外发展的决心更加坚定,他们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两大关键词——专业、流量。

工业作为更接近院内的一方,正在探索如何构建平台,打通关节。有药企OTC渠道负责人表示,随着医药分家,医生的专业指导也将逐步转型:“所以我们希望通过知识付费的形式,搭建一个平台,让院内院外有更紧密的连接,一是为医生的专业付费,二是帮助药店更多承接院内流量。”

政策是驱动药房改革非常重要的驱动力,随着政策改变,药店客流也会改变,不同疾病领域的患者将走进不同的药房。事实上近年来,已有不少区别于传统连锁的聚焦于特药主营业务的上市企业出现,这意味着行业业态分型已经开始。未来慢病服务有了政策助力,处方药企将更强的意愿去赋能门诊统筹、双通道药房,帮助药店稳客流、赋能药师提升服务患者实现长期留存的能力。


市场重构,如何抓住核心客群

可以预见,门诊统筹定点药店的推进、门诊共济及个账改革等政策的多重作用下,未来患者的流向、流量,购药的场景及支付方式都将发生重构

从患者流向看,患者的首诊、复诊能否带来首购、复购,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购药习惯上看,即使处方流转平台打通,多数患者仍不会自主拿着处方到院外药店购药。在点苍鹤看来,引流的关键步骤在复诊,这需要生产企业的协同配合,共同完成患者首诊、复诊、复购的运营闭环,同时,按病种、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及消费习惯进行患者管理

慢病人群是其中的关键人群,他们是“六个钱包”的主要使用者,是药店需要抓住的核心客群。中康瓴西消费者洞察系统显示,在10万家样本药店中,慢病品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用药)会员人数占比为27.5%,但年消费总金额占比达56.8%,人均年消费金额超800元,几乎是非慢病会员的4倍,人均年购药频次达9.7,复购率高达87%

而慢病会员高频到店消费的特点,一定程度上为非慢病品类带来更多销售贡献。于药店而言,如何做好产品延伸,跳出慢病品类毛利低困局至关重要。

中康瓴西消费者洞察系统数据显示,慢病会员在感冒用药、维生素类、全身用抗菌药、补虚药等品类上均有较高的购买频次及资金投入。分病种看,糖尿病品类会员更多会延伸购买滋补保健、血糖仪等,高血脂品类会员更多会延伸购买补益安神助眠类用药。从品牌倾向看,原研药忠实会员在购买非成药产品时更愿意购买高价产品,而仿制药忠实会员更聚焦在高频、多件购买成药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慢病患者在购买慢病辅助用药以及提高身体质素、生活质量的品类需求逐渐提升。从疾病管理,到生活健康服务,也是现阶段头部连锁药店在努力的方向。

例如,日前一心堂与伊利达成战略合作,一心堂拥有精准渠道及精准人群,通过慢病人群健康沙龙、药食同源组合疗养方案、会员积分满赠等方式培养患者消费习惯,以刚需品种带动健康品种和健康增值服务,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健康营养需求。

药店的未来:社区健康平台?

政策驱动下,药品零售业态分型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不管是聚焦处方药的专业药房,还是向大健康产品拓展的多元化药房,以消费者健康为中心是长期以来药店的转型目标。但实际经营中,一百平方米的药店难以满足所有进店消费者的商品需求,如何有效把药店消费场景扩大化,是当下各类药房共同面对的难题。

而多年前健保改革之下的中国台湾药店,同样曾经历专业转型阵痛期——老客户不多买甚至跑了,新客户不来,药店不得不在原有的“药品交易场所”标签上做加法,但加在哪里更合适?

大树医药有限公司创办人董事长暨总经理郑明龙介绍,“药店+”,是指在同场域下新旧顾客能够共存的新业态。首先是,要找到现有消费者不被满足的缺口,不同时代背景下患者的健康重点不同,而在近五年内,健康照护型产品及服务将是重点。同时,需要寻找所在地区中哪些行业是消费者仍不满足的,去“挖他们的客人”,提供健康服务。

事实上,头部连锁在“药店+”上已有所尝试。在跨界融合方面,今年6月份,老百姓大药房与中国邮政合作,利用邮局闲置房产开办邮局药店,除提供药品及健康检测服务外,还提供一站式的药品寄送服务。此外,药店与便利店、超市的合作也已不是新鲜事。

在药店自身的多元化经营探索上,聚焦患者健康需求的业态延伸,以益丰大药房、一心堂等上市连锁为代表的企业逐步探索出“药店+诊所”、“药店+体检中心”等业态,向诊疗业务延伸。此外,聚焦细分机会品种,探索年轻化、大健康模式拓展,“药店+美妆”、“药店+茶饮”等成为药店多元化经营的热门选择,甚至基于品牌定位探索出中式糕点及文创产品。

不过,现阶段大陆药店的多元化经营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难以打破药店给消费者固有的严肃印象,跨界经营的品类常常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

基于台湾药店成熟的多元化经营经验,郑明龙表示,药店想创造自费品类增量,需要做好“商品+”与“品牌+”。药店可以尝试与其他高频消费行业的知名品牌合作,例如“药店+便利店”“药店+量贩店”“药店+机场/码头”等等,让消费者可以在不同地方与药店有接触,强化消费者对于自身药店品牌的认知,让消费者认为在药店买某样东西是合理的,从“进门看到会买”到“为了买而来”,甚至到“来逛逛有什么好买的”

正如郑明龙所言,专业转型是弯曲的新赛道,没有顺应政策和需求转型的药店或许“死”得慢,但基本都“死”了;转型转错的“死”得快,但把握对了方向,转型过程也是个弯道超车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