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安药业股份荣誉:

2016-5-17成功上市

库尔勒市创新型企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

第四届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

“全安” 第五届巴州知名商标

知识产权试点企业

国家二级中药保护品质证书

新疆药品工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中药归经理论的历史沿革、研究现状与思考

来源:转载 大品种联盟    |   发表时间:2023-10-10

重要小贴士

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科研的发展,充分利用好Python这一强大研究工具,减轻科研工作负担,我们拟于2023年10月28-29日在北京举办名为“Python与中医药科研:数据分析与研究设计的新视角”的培训会议报名及了解详情请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3,38(1)

中药归经理论的历史沿革、

研究现状与思考

曹灿,董肖,田颐,李慕云,任彧娜,

廖文勇,刘晓庆,徐向楠,吴美晶,

陈绍红,柳海艳,修琳琳,钟赣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102401

中药药性理论现代诠释是制约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深化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特殊的选择性作用,说明了药效所在的部位,用现代科学技术阐释归经的科学意义,对中医药的疗效作用机理阐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中药归经理论的历史沿革、文献与实验研究进展,提出了相关问题,并进行了思考和建议,以期为中药归经理论的未来研究提供思路。


历史沿革


中药的归经理论从先秦到明清经历了从萌芽、奠基起源、形成、发展、完善的漫长历程。

1.先秦——中药归经理论萌芽时期

战国时期,《韩非子》中记述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其中扁鹊言: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砭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这段话描述了病位以及药物和疗法作用部位,这与中药归经实际上是中药作用部位类似,因此,可称之为归经理论的萌芽。可见一些颇有价值的医药学知识可能散在于其他种类的典籍中,在进行文献研究工作时不容忽视。

2.两汉魏晋南北朝——中药归经理论的奠基起源时期

两汉和魏晋时期,涌现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药理论奠基之作,其中关于归经的相关理论也被认为是归经理论的奠基与起源。

《黄帝内经》中五入理论和病机十九条描述了药物五味作用部位和病位归属概念。描述五入内容的有《素问·宣明五气》中的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骨,甘入脾以及《素向·至真要大论》中的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咸先入肾五入明确了药味对所五脏的对应性,即中药五味对五脏的选择性作用,也为后世以入某经表述归经提供了思路。因此,可以说《黄帝内经》五入理论是中药归经理论的可溯之源。此外,《素向·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包含了直接论及病位的五脏病机和上、下病机共7条,其他12条为风、热、湿、燥、寒、火病机,也间接与五脏有关。可见病机十九条对相应病证特征的病位做了对应归属,是归经理论的重要理论源头。

《神农本草经》中有大量药物对不同病位针对性治疗作用的描述,如天门冬强骨髓,干地黄填骨髓,长肌肉,茺蔚子明目,巴戟天强筋骨,安五脏,补中,百合补中益气,羊踯躅主贼风在皮肤中等。可见《神农本草经》将药物的功能与治疗病证的病位相结合,说明了不同药物对相应病位起着针对性治疗作用,其描述与归经甚为相似。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分别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为纲,六经辨伤寒,脏腑辨杂病,论述了外感伤寒和内伤杂病的治疗方法与遣方用药,这为归经理论的创立与指导临床奠定了理论与应用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未使用归经一词,但对单味药物的阐释仍常有作用部位的描述,与归经概念暗合,且陶弘景《名医别录》中有生姜、葫归五脏”“葱实归目”“薤归骨”“蒜归脾胃的记述,以字表明药物的作用部位,为归经一词和理论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3.唐宋金元时期——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时期

唐宋时期部分医家将中药对脏腑经脉定位内容独立论述并提出对应治法,这标志着归经理论的雏形形成。《新修本草》《本草拾遗》《食疗本草》等延续《神农本草经》中药物对不同病位针对性治疗作用的描述方法,如《新修本草》中有黄精补中益气”“安五脏的记述,《本草拾遗》有甘露蜜明目、甘露水润五脏的记述,《食疗本草》有通草通十二经脉的记载,唐朝《千金要方》和宋朝《图经本草》依据脏腑分类针对性给出了辨证用药,宋朝《太平圣惠方》也明确归类了肝脏用药、心脏用药、脾脏用药、肺脏用药、肾脏用药,这些内容形成了中药归经的雏形。《梦溪笔谈》中有所谓某物入肝,某物入肾之类,但所味到彼耳等论述,似承自《黄帝内经》,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又《本草衍义》的泽泻条中有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接引桂、附等归就肾经的论述,最先提出了归就某经的观点,对归经一词和相关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苏沈良方》的论脏腑中有:凡所谓某物入肝,某物入肾之类”“其入腹之物,英精之气味,皆能洞达,但滓秽即入二肠,它阐明药物之精微之物无处不到,无所不及,也用某脏器表示作用部位。

金元时期,归经理论正式形成。中医药理论在此时期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诞生了多个学术流派和多种新理论,中药归经理论也应运而生。张元素在其所著的《洁古珍珠囊》中正式把药物归经作为药性加以论述,且明确提出了入某经的概念。随后,在其所著的《医学启源》中进一步丰富了归经理论的内容,还总结了分经用药,如各经引用药”“去脏腑之火等章节。其后,李东垣、王好古等医家继承和发展了张元素学说,逐步发扬了中药的归经理论。如王好古的《汤液本草》除明确每味药物的归经外,还以列表的形式将归入各经的药物做了归纳,称为向导图。至此,归经理论作为中药重要的药性性理论已确立形成。

4.明朝时期——中药归经理论的发展时期

明朝时期,中药归经理论进入了发展时期。贾所学《药品化义》把药物的入某经作为论述药性的一项固定内容,如藿香入脾肺胃三经。李时珍推崇张元素的药物归经理论,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其在《本草纲目》的气味部分记录了部分药物的归经属性,如石膏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阳经气分,另外,他还提出同归于一经的药物有入气分、入血分之不同,为温病学气分、血分用药提供了参考。另外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李中梓的《雷公炮制药性解》等对每一味药的归经都进行了论述,并结合气味、功用加以说明,倡导研究归经理论应循发明经旨,适当于用的原则,为把归经理论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清朝时期——中药归经理论的完善时期

清朝时期,归经一词正式出现,归经理论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完善。沈金鳌在《要药分剂》中正式使用归经一词,将中药作用部位的相关内容统列于归经项之下,并以五脏六腑命名所归之经,至此,归经理论作为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独立了出来。温病学派的创立使中药的归经理论进一步丰富,他们以卫气营血、三焦的归经理论指导用药,如金银花、连翘、薄荷为卫分药;石膏、知母为气分药;生地黄、牡丹皮为血分药;黄芩主清上焦,黄连主清中焦,黄柏主清下焦等。另外,清朝相关的著作多,范围广,有综合研究本草内容与归经的著作,如陈士铎的《本草新编》、张璐的《本经逢原》、汪昂的《本草备要》、吴仪洛的《本草从新》、叶天士的《本草经解》、黄元御的《长沙药解》、陈修园的《本草经读》、杨时泰的《本草述钩元》、周岩的《本草思辨录》等;也有专门探讨归经理论的专著,如徐大椿的《医学源流论》中有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张山雷的《藏府药式补正》把归经理论和临床用药规律提纲挈领地加以归纳;还有论述药物与方剂归经作用的,如陈修园的《医医偶录》等。这些著作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归经理论体系的内容,促进了归经理论体系的应用和推广。


中药归经的现代文献与实验研究进展


相对于其他的中药药性理论,归经的现代研究较为集中,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实验研究方面。王瑾等认为中药归经的实验研究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由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分布及其作用部位揭示归经理论的内涵;二是阐明药理效应指标与中医脏腑的相关性,借以诠释归经的本质。但实际上还包括基于一些现代先进技术对归经进行的探讨,如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下面对归经的现代文献与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