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转载赛柏蓝 | 发表时间:2025-08-11
一支上海国资背景的基金,在7月份的两次大笔出手引起业内关注。 一是康华生物。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持股80.2%的万可欣生物,成立仅半个月,就在7月下旬斥资18.5亿元,收购了疫苗企业康华生物21.9%的股份。 二是微创医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入股后占股约7.3%,收购金额约13亿元。 一周内连续两次出手,都是大比例入股,且标的都是市值百亿的上市公司,尤其是微创医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一下成为医药界的知名买家。 即便医药板块二级市场回暖,但不管是国资还是民营和产业基金,对早期项目的投资动作都愈发滞缓。在这种境况下,并购基金更青睐成熟企业,退出途径更灵活、标的大,可能更符合国资投资平台的战略目标,也减小了买方直接去收购企业的难度。 而在将投资触手伸向创新器械、疫苗企业后,行业人士所期待的是,名为“生物医药”的并购基金,何时能“惠及”创新药企? 01 康华和微创,两家被大比例入股的上市公司,有一个显著的相似点:近年发展并不顺利。从某种意义上,在经历核心业务萎缩、债务压力、对赌等一系列波折后,有国资入主,这两家公司都算是“上岸”了。 表面上,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是“抄底”,在两家公司的市值低点出手投资;实际上,在业内人看来,作为一支国资的并购基金,其这两次出手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 首先是康华生物,对其进行投资收购,可以填补上海本土疫苗企业的空白。 从发展本土疫苗企业的角度而言,上海近年的布局并不顺利。疫情结束后,新发展的几家本土疫苗企业,因投入不当,产品没有如期上市而亏损、破产;对新冠疫苗的需求下降,原本要在上海投资十亿美元建厂的外资疫苗企业也中止了计划。 康华生物在疫情期间并未对新冠疫苗进行大规模投资。其核心产品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竞争加剧,2022年起净利润持续下降,去年下降21.71%,今年利润率继续降低,创始人也在近期套现离场。 对于上海国资来说,这是一个收购的好时机。 作为一家老牌疫苗企业,康华虽然核心业务竞争力在下降,但依旧拥有每年收入达十数亿元的成熟产品,成熟的产能与渠道也是稀缺资源。康华的现金流能力与疫苗产业化基础目前是被低估的状态。 其他的管线矩阵也可圈可点,其诺如病毒疫苗在去年达成了一个海外BD交易。脑膜炎球菌疫苗、疱疹病毒疫苗、mRNA疫苗等产品都在研发当中。 对微创医疗的投资收购,则是对本土生物医药“链主”企业赋能。 这是一家市值曾高达1200亿港元的中国器械龙头,作为覆盖心血管、神经介入等十大领域的“链主”,其产品进入全球超2万家医院,孵化近20个业务平台,其中6家子公司已上市。 然而,微创核心业务近年受集采冲击,2020-2024年累计亏损超100亿元,叠加7.43亿美元债务和业绩对赌协议压顶。 微创的价值不仅仅是财务数据就可衡量。上海国资的注资,实为稳住了可能引发产业链塌方的关键支点。 并购基金和一般的基金不同。后者常常是广撒网“投赛道”、做少数股权投资;而并购基金一般标的较大,对于投资哪一家公司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关注特殊机会项目”。 而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由上海国资委投资平台上实集团发起成立,作为一家国资基金承载着本土产业培育的目标。在一些行业下行周期,国资也有“救市”的使命,投资不完全是市场因素考量。 “产业链卡位战”,行业人士如此形容。该基金在投资条款中要求康华“将研发中心和新型疫苗产能向上海倾斜”,并承诺2025-2026年研发投入不低于2.6亿元。对微创则强调“带动上下游在沪集聚”,推动手术机器人等关键技术本土化。 这也是该基金首期资金的投资项目,未来更多动作,也将所有生物医药企业放在了新的量秤上:谁更符合国资的并购战略目标?上实背景国资出手
两家医疗企业“上岸”